主办单位: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热点内容

 您登录金周至的目的是

浏览新闻

网上办理涉税事项

查询税收政策

政策咨询

其它

文艺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文化 » 文艺文化
周至铁匠办古兵器博物馆 手工锻造300多种兵器

2020-08-21 10:05:32 点击数:

兵器,从来便是英雄气概的符号。西安周至县,54岁的铁匠王海泉,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努力,打造出300多种古兵器。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经由时光淬练,古兵器“但歌大风云飞扬”的豪气干云依旧滂沱。

王海泉最引以为豪的,是自己作为“王氏打铁技艺”第七代传人的身份。

8月9日,记者到访时,他正拿着扩音喇叭,在博物馆中给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自己收藏的古兵器。与别的藏家不同,眼前300多种古兵器,共计6000余件,全部由他亲手锻造,每一件兵器上,都烙着他的名字。

王海泉祖籍河南,祖上就经营铁匠铺。清朝末年,举家搬迁,在西安周至县吕家堡村落脚,“从此隐姓埋名,再不涉足兵器,转而做一些农具。”农耕时代的关中农村,铁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吃香。大到镰刀、锄头,小到菜刀、斧头,每打造一件农具,要经过烧火、捶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

“从小就在这种家庭式的作坊里长大,15岁时就可以独当一面了。”王海泉说,所有的技法传承,都来自父亲的口传心授,当然,“打铁”是个苦差事,背后的苦和累,又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制作农具,让王海泉的名字在当地如雷贯耳。“很多农具都卖到脱销,”王海泉的妻子刘芝祥说,以一把“王氏菜刀”为例,早在1990年时,就要卖28元,因为供不应求,后来只能定制打造。

建博物馆,传承古代记忆

虽不涉足兵器,但王家有一本祖传的《兵器谱》。兵器谱中记载了400多种古兵器,王海泉小时候曾看过。他记忆力极好,悟性也高,虽然很多兵器的名字比较生僻,但每一件的造型、尺寸、用途,他至今都记忆犹新。

“近10多年以来,很多铁匠都被迫改行了,但我舍不得把家传技艺丢了。”除了不断丰富铁匠铺的产品种类之外,王海泉还尝试根据祖传《兵器谱》中的记载,复原和制造古兵器,以满足武术团体、影视拍摄的需求,“这些兵器不开刃,可以作为观赏品和收藏品。”

2012年,王海泉打造了一套唐朝时的“十八般兵器”,被周至县文化馆收藏。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为此,王海泉走访多位学者、专家进行考证。2015年,他再次复原了唐刀,“手工打造唐刀的最难点在淬火,由于刀背和刀刃的厚度不同,稍微不注意就会弯曲变形,而很多机械制作的唐刀是采用钢板冲压切割工艺,在柔韧性及锋利度上和真实的唐刀都相去甚远。”

去年10月,王海泉建起了古兵器博物馆。周至县文旅局局长舒建军认为,兵器是钢铁的艺术,这些冰冷的古兵器如今告别了昔日战场,成为艺术品,但兵器背后的工艺,却印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技艺的传承,在当下弥足珍贵。


首 页 | 走进周至 | 周至资讯 | 文艺文化 | 金周至报 | 专题专栏 | 国卫复审 | 文明周至

版权所有: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邮政编码:710400 E—mail: ZZXCWZ@163.com 西安网站建设

陕ICP备20009256号-1 61012402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