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热点内容

 您登录金周至的目的是

浏览新闻

网上办理涉税事项

查询税收政策

政策咨询

其它

保护秦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保护秦岭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2018-01-02 09:46:30 点击数:

核心要点:

■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气势恢宏,总揽全局、实事求是,明确宣示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

■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的是要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光辉旗帜的科学指引。

■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体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完整地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战略谋划的全局性、前瞻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气势恢宏,总揽全局、实事求是,明确宣示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大政治论断,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对我们党96年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改变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伟大历史进程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基础。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再次宣示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明确宣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又一个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9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深刻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要注意把握“变”与“不变”。“变”,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前提下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同一方向、在新时代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新的发展前进。“不变”,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又要牢牢把握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建设全面发展的、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宣示我们党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重要论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长远目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又把第二个百年目标确定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当前,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新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报告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过程的根本思想。目标体现宗旨,思想指导行动。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首 页 | 走进周至 | 周至资讯 | 文艺文化 | 金周至报 | 专题专栏 | 国卫复审 | 文明周至

版权所有: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邮政编码:710400 E—mail: ZZXCWZ@163.com 西安网站建设

陕ICP备20009256号-1 61012402000204